在海拔4300米高原筑壩
??? 治國必治邊,治邊必穩(wěn)藏,穩(wěn)藏必興水。
2019年9月30日12時12分,這是西藏水利史上波瀾壯闊的一刻,長江設計院歷時15年規(guī)劃論證、勘測設計的拉洛水利樞紐成功下閘蓄水!
這標志著國家172項節(jié)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西藏水利發(fā)展史上投資最大的水利工程、我國海拔最高的大型水利工程——西藏拉洛水利樞紐及配套灌溉工程建設取得了重大勝利,工程全面建成即將變成現(xiàn)實。
此刻,作為長江設計院拉洛樞紐項目經(jīng)理、拉洛水利樞紐設計代表處處長、長江設計院副總工的熊澤斌受邀在壩頂布設的慶典主席臺就座。
接受采訪時,他分享了那時的心情——心里想的是項目從無到有,從有到變?yōu)楝F(xiàn)實的艱難過程及長江設計人艱苦奮斗、創(chuàng)新拼搏而付出的青春、智慧,乃至至生命。他說,眼里有淚花轉動。
拉洛有多難
“拉洛工程干的苦,一般人理解不了?!睆?014年接手拉洛的熊澤斌說:“拉洛是國務院161次常務會審議通過的《“十二五”支持西藏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建設項目規(guī)劃方案》項目之一,又是172項水利項目,也是西藏水利史上投資最大的項目,從國家到地方都高度關注?!?
一難,拉洛項目從可研批復后直接轉入施工階段,初步設計、招投標設計與施工詳圖同步實施,工作周期壓縮工作量繁重、挑戰(zhàn)大;
二難,要搶回主體工程承建單位更替導致的工期延長問題;要在概算不突破情況下,還得全力推動設計優(yōu)化、施工簡化、工期縮短等;
三難,工程位于海拔4300米高程,高寒缺氧、風烈沙狂、晝夜溫差大、氣壓低,氣候惡劣,生活條件也十分艱苦,設計技術員身體、意志都面臨巨大考驗;
四難,組建設代處班子難。拉洛從規(guī)模、工程難度上都比不上烏東德、滇中引水等大型水利水電工程,技術上可從容應對,但是要高海拔地區(qū)的設代處組建工作就讓熊澤斌犯了難,迷茫了很長時間。
熊澤斌說,每一個難點或挑戰(zhàn),就是一個個兇猛的攔路虎。我們一一攻克,堅持在拉洛的同事們很不容易,很感人。
搶工期,搶回來一年多
拉洛項目來之不易。長江設計人從2004年起至項目開工,就近百次進藏深入工地現(xiàn)場調查勘察研究,編制夏布曲流域規(guī)劃、設計出科學合理的工程方案。方案中融入了多少奔波與孤獨、煎熬與苦累,皆隨風雪黃沙印入血液。
劃定的工期58個月,任何人都耽擱不起,參加各方都深感壓力巨大,不敢有任何閃失。
然而,計劃沒有變化快。
2016年底軍隊改革,主體工程大壩、德羅引水隧洞的武警水電部隊撤離拉洛,為此工期耽擱了一年多。撤場后工作交接、技術評估、質量評估、施工項目招標等一系列問題暴露出來,不及時處理,施工工期延長不可避免。
更意想不到的是,當初多方選定獲批的大壩瀝青混凝土心墻灰?guī)r骨料采區(qū),因保護區(qū)問題明令禁采,一旦不能及時找到合適的替代料源,直接導致2019年大壩瀝青混凝土心墻不能正常復工,后期施工進度受到嚴重影響。
拉洛設計團隊組織施工、地質和水工等專業(yè)勠力同心、加班加點,快速編制出武警水電部隊撤離后的技術評估、工程招標、施工組織調整等技術性文件,為盡快復工提供強大支撐;
同時積極尋求料源替代方案,最后通過大量試驗論證和現(xiàn)場勘查工作,確定了酸性砂礫石破碎骨料的優(yōu)化替代方案,成功解決了大壩瀝青混凝土灰?guī)r骨料短缺問題。
熊澤斌和團隊成員,還不滿足,在工期與投資又下真功夫。
通過施工期進一步的地質勘察和研究,將大壩基礎強夯處理變?yōu)閴褐仄脚_,優(yōu)化處理范圍;優(yōu)化大壩填筑料選擇,提出利用合格壩殼料剔除最大粒徑80mm以上顆粒余料直接利用的方案,避免過渡料級配調整需要的骨料破碎與摻配,簡化了施工工序。
“急業(yè)主所急,急工程所急,通過主動的設計優(yōu)化,真把眼看滯后一年多的工期搶回來了!”,熊澤斌說:“設計是工程的靈魂,在拉洛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為2019年國慶前下閘蓄水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高原建壩我們有術
水規(guī)總院沈鳳生院長2018年在拉洛咨詢時強調,拉洛是當前國內在建海拔最高的瀝青混凝土心墻壩,對我國在高海拔地區(qū)建壩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長江設計人,不辱使命。在工程區(qū)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下,攻堅克難,通過近十年的系統(tǒng)研究,提出了適合工程區(qū)高寒高海拔特點的瀝青混凝土砂礫石大壩壩型及其控制標準、高海拔地區(qū)軟巖地區(qū)深長隧洞設計施工方案等,為工程決策和實施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今年9月,一座高達61.5米瀝青心墻砂礫石大壩聳立在夏布曲流域,實現(xiàn)了鑄就高原“明珠”的夢想。
因地制宜推選當?shù)夭牧蠅巍=▔沃?,綜合各方因素,特別是壩址地形地質條件、筑壩材料、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對外交通條件和工程投資等因素,還考慮高寒高海拔地區(qū)氣候特征,最終推薦的瀝青心墻壩具有較好地適應當?shù)貧夂驐l件,且工程投資省,各方認可。
三洞合一彰顯設計智慧。樞紐右岸布置泄洪洞、導流洞和發(fā)電洞,拉洛電站廠房位于大壩壩腳下游右岸的總體布置方案很早就確立,但其如何布置更科學更省卻困擾了設計多年,一直都沒有定論。有三洞合一雙進口、兩洞合一導流洞獨立布置、兩洞合一泄洪洞獨立布置等形式,最終考慮隧洞布置、結構、施工影響和運用及投資后選擇三洞合一單進口方案。
攻堅克難設計創(chuàng)新為先。德羅電站德羅壓力鋼管由于受當?shù)厝照諒?、晝夜溫差大、凍土層及覆蓋層厚等條件制約,壓力鋼管設計創(chuàng)新采用了淺埋式布置形式,全程不設支墩,鋼管均埋設于凍土層以下,利用四周密實的回填土石限制鋼管徑向變形、隔絕外部溫差,同時底部采用柔性砂壤土基礎以適應鋼管變形、避免應力集中,較好解決了高寒、軟基、鋼管保溫、地基處理等難題,大大降低了工程造價;在國內外無實踐經(jīng)驗情況下,創(chuàng)新采用多級整流池結合臺階消能的方案成功攻克德羅電站側堰泄槽設計水頭大、彎道水流等技術難題。
施工設計要經(jīng)受高寒缺氧的考驗。“高寒缺氧”是拉洛工程建設面臨的主要難題之一,工程區(qū)自然條件惡劣、海拔高、氣壓低、含氧量低,施工人員容易受到急性高原病的困擾,同時含氧量低還會造成機械功率降低,工程設計從深埋長隧洞、土石方工程和工期安排等方面著手,采取優(yōu)選施工機械、防水排水、通風排煙、防寒保溫等措施,不斷優(yōu)化施工設計,為工程建設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工地有事“找老于”
“當初,考慮到環(huán)境艱苦、時間長等特殊條件,擬從社會招聘技術人員擔任設代處負責人?!毙軡杀笳f,當聽說在西藏在海拔4000多米高的地方工作,很多人就打退堂鼓了,有的是父母不同意,有的是配偶堅決反對。
誰去最合適,心底里都在盤算過??紤]有的身體狀況,有的別的原因,一直都沒有合適的人選。
“那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碰到樞紐處的于習軍,我隨口對他講愿不愿到拉洛去?”
“去就去嘛!”,于習軍毫不含糊就應承下來,沒有猶豫,也沒有退縮。懸了很久的事情,妥妥的,瞬間解了燃眉之急,畢竟距離項目開工很近了。
“說實在的當時心情是復雜、矛盾的,因為那里氣候、工作條件確實太艱苦,回家后家人也明確反對且朋友、同事也勸我別去,擔心50多歲的我身體吃不消?!庇诹曑娬f:“最終接受這份工作,心底想的是有那么多的內地人能夠在西藏工作、生活,為什么我不能”!
這一去就是4年,“找老于”成為拉洛工地的口頭禪了,打響了長江設計響當當?shù)钠放啤?
在拉洛干十多年地質工作的設代處副處長杜勝華介紹,老于不計較個人得失,對艱苦的工作和生活不抱怨,對工作一絲不茍,對困難敢于挑戰(zhàn)。重要的是,他長期堅守在工地,跑遍了拉洛每一片工區(qū),掌握設計要求,了解施工工藝,能及時解答難題,贏得大家高度贊賞。
這份贊許,是靠不辭辛苦跑出來的,靠堅守職責挺下來的。
于習軍工作總結中寫道,在拉洛工作期間,我覺得最困難的主要是邊坡巡查、驗收工作,畢竟50多歲的人了,爬山、爬坡確實艱難。令人難忘的是35千伏線路巡查,35千伏線路是日喀則市向工地施工供電的唯一線路,中間要翻越海拔5400米高山,沒有道路,只能徒步,我們從早上8點出發(fā),一直到下午5點多才返回營地,途中缺氧嚴重,[y1] [y2] 每走一步都艱難,但我們仍認真仔細地檢查完了每一個塔基,并做好記錄,很好地完成任務。
冬季拉洛最難熬的季節(jié),氣溫可達到零下30度以下,滴水成冰,水面上的冰層能讓汽車直接通行,刺骨的寒風、暴雪更是讓人感受到鉆心的冷。就是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只要工地不停工,我和現(xiàn)場的設計小伙子們就堅持巡視檢查、現(xiàn)場驗收和技術指導服務。
老于不老,才50來歲。但是長期呆在氣壓只有內地60%的高海拔地區(qū),長期受到紫外線和缺氧環(huán)境的照射,臉上布滿了深深的溝痕,增添了許多白發(fā),冒出了高血壓、糖尿病等癥狀。
老于無悔,他在生活上和全體設代人員打成一片,關心愛護每一個同事,他以身作則,帶領大家克服艱苦的身體與意志考驗,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設代處年年獲評拉管局優(yōu)秀先進單位。
“找老于”口頭禪,是對拉洛團隊、長江設計品牌的高度信任。
今年9月,已奮戰(zhàn)在北疆水利事業(yè)的于習軍,受邀參加拉洛工程下閘蓄水慶典,他心情十分激動,覺得4年高原堅守值得。
干了16年,真不簡單
熊澤斌說,拉洛技術團隊個個都優(yōu)秀,事跡都十分感人。但是在西藏干了16年地質工作,服務拉洛項目就長達7年,工作認真、恪盡職守、任勞任怨,設代處副處長杜勝華真不簡單、真不容易,值得好好宣傳。
今年9月去拉洛工地質量巡查的傅萌主任,親身體驗了在4300米的艱辛和不易,對常年堅守拉洛、吃苦奉獻、專業(yè)敬業(yè)的杜勝華,表示深深的敬意。
7年拉洛地質生涯,見證拉洛從可研、初設、施工圖設計到施工地質的全過程,是名副其實的拉洛地質通。他翻越了拉洛地區(qū)的所有高山峽谷,穿越過所有嚴重缺氧的隧洞的每一寸延長,見證攔河大壩的一點點長高。
杜勝華對當前的艱苦只字不提,對規(guī)劃論證期間的同事們付出的辛苦場景卻歷歷在目。他說,由于高原缺氧,大家躺著的時候都感到胸悶、氣短,有時還流鼻血。地質、測量、物探人員每天穿越在高程4300~4700米之間的山坡上,山坡地形陡峻,沒有道路,每爬一步不僅要付出極大的氣力。大多數(shù)時候中午在外就餐,以帶的干糧充饑;鉆探人員日夜工作,白天曬的頭腦發(fā)暈,夜里需穿棉衣。有時帶的水喝光了,就喝溝里的流水,有時還要淌冰冷的雪水過河。
同事肖東佑寫過老杜的工作場景,讀來令人欽佩。他寫道,2016年,當時已經(jīng)是異常寒冷,都不敢張嘴說話,為了一個有爭議的地質點,幾乎在場的所有人都給杜勝華建議采用參照或者類比鄰近地質點的方法編錄地質點,在零下20度再跑個七八百米就為了跑一個地質點不值,但是杜勝華只相信親眼看到的真實和親自“跑”出來的質量,他忍受著風寒,用一個多小時高質量編錄了這個高質量的地質點,同事們無不給他豎起了大拇指。
對,這就是對同事付出念念不忘,對工程質量孜孜以求的杜勝華。正是有他和一群敢吃苦樂奉獻的長江設計人,拉洛前期的地勘成果多次獲業(yè)內專家贊賞。工程開挖揭露的工程地質條件與前期勘察基本一致,拉洛工程地質勘察和現(xiàn)場地質服務工作質量獲得參建各方的高度認可。
拉管局旺加局長說,在技術質量上,他信得過老杜。
在高原呆的時間久了,他的皮膚、臉呀等都曬黑了,臉上也掛起了“高原紅”,頭發(fā)也掉的厲害。高原上出汗很難,導致血尿酸增高而誘發(fā)痛風,2018年他發(fā)作過兩次。體檢不正常的指標也增加不少。
身體上的苦與折磨都能承受,他說,最讓他失落難忘的是,2004年在西藏干了7個月,放假回武漢想抱抱只有2歲多的兒子時,見他時兒子被嚇哭了,哭著不讓他抱,那種酸酸苦苦的滋味頓時蔓延全身。
在QQ里和他交流時,他說要等到拉洛竣工驗收后,才離開西藏。沒有高大上的豪言壯語,有的是一份堅毅和奉獻。
2019年7月17日,水利部蔣旭光副部長蒞臨拉洛,對拉洛工程現(xiàn)階段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指出,設計要發(fā)揮龍頭作用,把拉洛工程建成精品工程,給黨中央、西藏自治區(qū)黨委政府及廣大人民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拉洛項目經(jīng)理、設計院副總工熊澤斌說,我們正按照蔣旭光副部長的深情囑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xù)堅守職責,持續(xù)艱苦奮斗,鑄就雪域高原“明珠”,拉洛工程早日發(fā)揮效益,讓西藏第二大糧倉—日喀則“糧倉”擁有水安全保障而煥發(fā)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