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香巴拉
開始的向往
西藏,是一個讓驢友及攝影愛好者一而再再而三向往的地方。沒有污染,看不到霧霾,純粹到能聽見云的呼吸和星星的心跳,放眼望去,清澈透明,壁紙一般,讓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
很早就想,不管怎樣一定要去一次西藏。隨著旭龍水電站建設征地移民實物指標調查工作的開展,我終于有機會觸及這幅可望不可即的畫卷。
初見香巴拉
去現(xiàn)場的路上路過一個叫香巴拉的地方。她被認為是一個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藏傳佛教徒向往追求的理想凈土即“人間仙境”。其實,她還有一個讓人更為熟知的名字“香格里拉”,沒錯,就是那個香格里拉,是《消失的地平線》中那個有著夢幻的世外桃源,圣潔的雪山,神秘的殿堂,悠揚的藏民歌謠,纖塵不染的藍天,觸手可及的浮云,華麗的藏式房屋,悠閑覓食的牛羊,還有甜潤清新的空氣的香格里拉。
或許是城市的喧囂讓人過于厭倦,驀然看到這種不同的畫風,我覺得很是新鮮,彌足珍貴。初見香格里拉,我竟不自禁的閉上眼去感受:自由的藍天,流浪的白云,清爽的風~僅三千米左右的海拔,卻有著雪山風貌和藏式風情,通透的視覺感受讓人陶醉不已。拍拍衣袖,揮去之前的疲憊,精神抖擻,帶著敬畏,我走進了這個神潔的圣地。
遇見
來接我的是一位藏族司機-丹增,身材略顯消瘦。以往對藏民的印象是:身著傳統(tǒng)藏袍,雜亂的胡須子,滿是溝壑的面龐……然而丹增師傅除了黝黑的臉外其他都不符合我對藏民的想象。不過初次見面一句“扎西德勒”倒是把我弄懵了,我也只好雙手合十以示敬意,也怪我來之前沒做好功課。丹增師傅好客且隨和,一路上都在給我介紹香格里拉,這里是他的家鄉(xiāng)。往車窗外看去,在群山之間,有一座小古堡建筑群,像是個小集鎮(zhèn),但在其中一處的屋頂上又有鎏金銅瓦熠熠放光,奪人眼目。丹增告訴我,這片古堡群似的建筑,就是松贊林寺,隨后便雙手合十,像是在禱告些什么,這也讓我心中燃起了敬佩之情。后來他還悄悄告訴我他家就在松贊林寺旁,言語間滿是驕傲。傳說即使天上烏云密布,松贊林寺也始終有陽光在照射,或許這個傳說就代表了松贊林寺在他們心中的地位了吧。
車繼續(xù)往前行駛,人煙越來越少。一路上藍天白云晴空萬里,見到了寬闊的伊拉草原,大氣豪邁的納帕海,若隱若現(xiàn)的雪山,路邊野放的牦牛,各式藏族特有的風格建筑,滿足了我心中所有的幻想。特別是精美細膩的藏式民居,給人以古樸、大氣、粗獷之美感,輔以特別的宗教彩繪圖騰,花鳥蟲獸亦或是日月祥云,形成了自己獨有而鮮明的特點。特別是藏族人民對待每一扇門、每一扇窗的那份精雕細琢,古樸而不簡單,奢華而不奢靡,絕非言語所能表達,讓人心生敬畏,驚嘆不已。
苦中作樂
位于大山深處的工作現(xiàn)場是個不毛之地:寸草不生的荒山,難見一抹綠色;起風即滾滾塵土的馬路,一側是驚險的落石高山,一側是滾滾江水浪淘沙;飯桌上的蒼蠅“熙熙攘攘”揮之不去,只好苦中作樂木箸夾蠅;停水斷網(wǎng)亦是酒店日常。當然這里還有一群可愛又堅強的人:雖然氣候干燥,唇焦舌干流鼻血;雖然飲食不適,肚子時常遭罪,雖然塵土飛揚,干干凈凈出門去,蓬頭垢面回家來,雖然......但是我們始終保持一種任你虐我千百遍,我亦待之如初戀的樂觀心態(tài),保持工作初心,雖苦,亦樂!工作現(xiàn)場的艱苦環(huán)境自然少了香巴拉人間天堂地平線上的美好,只能將艱苦的日常融進晨間的酥油茶,或是那杯豪爽的青稞酒,再或是有趣的木箸夾蠅,將漫長的工作變成短暫,留出時間細品初見的美好。
后會有期
與香格里拉的一面之緣,留給我的卻是永生難忘。可惜這個可以站在草原上看海的地方,最終還是要在戀戀不舍中踏上了歸途。沿途的風景依舊美麗,奈何留不住,只能睜大眼睛多看一眼,再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