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石頭打交道的人—記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三峽院原總工薛果夫
薛果夫,長江設計院三峽勘測研究院原總工程師,曾獲得“三峽工程優(yōu)秀建設者”“三峽工程建設先進工作者”等稱號,如今又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2004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在眾多的科研成果和榮譽面前,這位與石頭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地質專家,顯得有點“訥于言”。他說:“我們的工作不像數(shù)學家陳景潤那樣是獨自完成的,需要合作和集體智慧。大家都知道石頭是冷酷的,在與石頭的對話中,我們意識到必須面對事實,得說真話,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浮躁?!?
當人們看到聳立的三峽大壩,看到巨大的水輪發(fā)電機向華東乃至全國源源不斷地輸送電能時也許不會想到,為了這個世界級的大壩有個安全穩(wěn)定的地基,薛果夫和他的同事們多年來沒有睡過安穩(wěn)覺。雖說三峽大壩的壩基是花崗巖,有較高的硬度,以至于外國專家稱其為“上帝給中國人的恩賜”,殊不知,由于幾億年的地質運動過程,花崗巖體有許多方向不定、縱橫交錯、長短不一、性質不同的裂縫,倘若不及時全面探查和解決,將給三峽大壩未來的安全運行留下不可預估的隱患。而這些問題,就連美國的大古力水電站也無法解決。薛果夫與他的同事們經過反復研究,在解決三峽工程左廠壩1~5號機抗滑穩(wěn)定問題上,提出了“特殊勘察”的思路和方法,采用加大勘探密度和取芯新工藝,并改進了“井下彩電”,查明了壩基抗滑結構面的位置、規(guī)模、產狀與力學性質,為壩基抗滑穩(wěn)定計算提供了確定性滑移模式。這類問題的解決被兩院院士潘家錚認為是工程地質勘察的一項重大突破,建議將此模式作為全國各科研設計單位進行三峽左岸壩段穩(wěn)定分析、設計與科研的基本依據(jù)和大壩基礎加固的依據(jù)。
三峽永久船閘高邊坡的穩(wěn)定問題是國家“七五”攻關中的一個重要項目。薛果夫主持這項科研得出明確結論:“船閘具有形成高陡邊坡的基本地質條件,邊坡巖體穩(wěn)定性好。局部不穩(wěn)定塊體規(guī)模與數(shù)量有限,建議采用地表與地下結合的地下水防排措施,并以多層排水廊道為基礎?!边@項科研榮獲1996年長江水利委員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它為船閘明挖方案的決策提供了地質依據(jù),并為設計部門所采用。薛果夫還提出了建立不穩(wěn)定塊體地質動態(tài)預報方法、程序等一套完整體系,邊施工邊進行動態(tài)處理。在三峽大壩邊坡開挖加固的5年中,發(fā)出預報數(shù)百次,預報塊體1054處,未發(fā)生漏報事故,確保了船閘施工與長期運行的安全。最讓薛果夫感到欣慰的是,由于施工地質預報分析及時準確,整個施工過程沒有發(fā)生大的事故。而此前國內外都有因預報不準確造成各種重大傷亡事故的先例。也正因如此,薛果夫承認,他為此承受過很大的壓力。他說,只有保證地質預報的超前,有足夠的時間來處理,才能防患于未然。
在三峽工程“大壩和廠房”“永久船閘”“垂直升船機”和“二期上游圍堰”等單項工程技術設計階段勘測工作中,薛果夫負責組織補充勘探和圖件審查核定與報告編寫,為三峽主體工程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地質資料,僅組織完成上述4個報告的送審稿文字就長達約70萬字,附圖1520張。專家們在評審中認為,“長委利用各種勘探手段做了大量勘探及試驗工作,查明了建筑物的工程地質條件及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處理意見,完全滿足了技術設計階段的要求”。
薛果夫說,人類對大自然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如果能夠不興建大壩就解決中國的能源和水患問題,我贊成不必修大壩。這,就是有責任感、敢講真話的薛果夫。